《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》发布!专硕受追捧,非全日制成报考新趋势?
写在前面//不同学历,薪资差别到底有多大?2021年6月,北京大学“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”课题组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。样本包括东、中、西部地区19个省份的34所高校,样本量超2万人。调查显示——2021年博士、硕士、本科、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、10113元、5825元、3910元;中位数分别为15000元、9000元、5000元、3500元。考研热为何持续升温?非全
写在前面:
不同学历,薪资差别到底有多大?
2021年6月,北京大学“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”课题组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。样本包括东、中、西部地区19个省份的34所高校,样本量超2万人。调查显示——
2021年博士、硕士、本科、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、10113元、5825元、3910元;中位数分别为15000元、9000元、5000元、3500元。
考研热为何持续升温?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是否能在招聘中公平地享有同等待遇?我们从《2022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》的结果来一探究竟。
1、考研热度只增不减,就业压力仍为主要因素
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,同比增加167万人,是几十年来增长最多的一年,总量也创下历史新高。如果加上回国留学生,大学毕业生将超过1100万!
同时,受“双减”等政策影响,相关行业大批从业者面临转型与再就业,也加入了再深造的行列。根据对考研动机的调查分析:
·近六成的考生因为“就业压力大,想增强就业竞争力”而选择考研;
·近五成考生考研是为了“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加强文化素养”;
·“留恋校园生活”以及想“在学术上深造”的考生占比分别超过30%。
数据来源:中国教育在线调查
2、学历“内卷”加剧,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就业者比例稳步提升
伴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、高等教育的普及化,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。
我国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就业者比例稳步上升——2007年我国就业人群中研究生学历人数占比为0.2%,之后占比不断上升;到2019年,我国就业人群中研究生学历占比达到1.1%。
也就是说,每100名就业者中就有1名是研究生学历。
数据来源:《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》
3、非全日制招生专业增多,部分专业停招全日制研究生
很多人可能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认可度存在疑问。虽然目前由于普遍的认知偏差,存在企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认可度不高的现象,但在教育部文件中,二者并无差别。
部分学校专硕停招全日制,转为非全日制招生,也是最近几年研究生招生的一个明显变化,比如:
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21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仅招收推免生源,统考阶段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就业生源;
·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发布的研究生招生公告中也明确提到:2022年会计专硕拟进行调整,将不再招收全日制统招普通考生。
·北京大学应用心理硕士、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、南开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应用心理专硕、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武汉大学会计专硕、北京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(软件工程方向)等同样已不再招收全日制,只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。
目前来看,停招全日制、仅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专业大多为会计、审计、应用心理学、新闻与传播等实操性较强的专业,显然也和专业硕士培养方向是直接关联的。
4、专业硕士报考规模超过学术硕士
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,在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中,专硕招生人数增长明显。从2011年的15.8万增长到2020年的60.2万,专硕招生人数增长近4倍;2017年起,专硕招生人数首次超过学硕,并持续高速增长。
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,近83%的考生愿意报考专业型硕士。
通过对考生的调查发现,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,超过四成的考生认为就业有一定难度,对找到理想工作信心不足;33%的考生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,有信心找到理想的工作;22%的考生则表示担忧,认为就业形势严峻,担心找不到工作。
数据来源:中国教育在线调查
考生之所以青睐于非全日制研究生,一方面是非全的社会认可度有所改变,另一方面更反映了研究生招生竞争程度的增加,同时也侧面说明了更多的人追求的是尽快“上岸”。
可能很多同学会纠结一个问题,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有多高?究竟值不值得考?接着往下看就有答案了!
早在2016年,教育部就已经明确,自2017年起,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,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,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,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。
2020年,教育部五部门再发通知,要求各级公务员招录、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中,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,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。
2021年,又多次强调要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,倡导多方创建平等的就业环境。